为什么领先的AI创企,都长在百度智能云上?

AI创业的浪潮汹涌不息,却也在现实中筑起了一道残酷的筛选门槛。

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之间的鸿沟,阻碍了许多踌躇满志的团队——产品能否落地、场景能否深耕、生态能否扩张,这三道闸门层层淘汰,将许多创意扼杀在摇篮。然而,总有一批企业如黑马般逆势突围:AI眼镜品牌“李未可”在将设备重量压缩至30克-40克,仍实现了流畅的多模态交互,成为AI眼镜领域的一颗新星;3D大模型企业“VAST”通过高效生成高质量的3D模型资产,在其领域异军突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赛道迥异的新势力,不约而同地选择将根基扎在百度智能云上,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存逻辑?

为什么领先的AI创企,都长在百度智能云上?

8月12日的百度AIDAY揭晓了答案。这场活动以“AI新势力的商业进化”为主题,聚焦电商、游戏、可穿戴设备、具身智能等创新和重点赛道,全面展现出百度智能云的全栈AI赋能方案及实践成果。当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向台下众多AI创企创始人抛出“不可能三角”——技术深度、迭代速度与成本控制难以兼得的行业难题时,引发了强烈共鸣。而通过研究百度智能云服务大量企业的经验,其实可以提炼出“三阶跃迁”方法论,并且正成为解决行业难题的通关秘籍。

这场影响中国AI产业未来的生存实验,已在真实的商业战场上验证了其效力。

一、破茧期:降低技术门槛,击穿产品可行性的迷雾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自建算力中心的百万级投入如同沉重的枷锁,而模型适配的不确定性更让产品验证沦为一场豪赌。

许多团队耗尽资源搭建基础设施,却连核心创意的可行性都难以摸清——这成为扼杀创新的第一道关卡。当AI创企普遍陷入“技术基建消耗创新动能”的窘境,亟需一种机制使其从重负中解脱,聚焦于产品价值的验证。

剖析百度智能云的商业切面,我们发现它正在以“全栈基础设施+乐高式开发”重塑创业路径。面对技术深度难题,其构建了从昆仑芯片算力底座、百舸算力管理平台、文心大模型,到千帆大模型平台的全栈AI能力体系。以千帆平台为例,它集成了电商导购、医疗问诊、工业质检等数百个预训练产业模型,开发者可像拼装乐高般灵活调用组件,快速搭建原型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可以将创企开发新模型的时间直接缩短70%,使其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验证产品内核的可行性,摆脱“重复造轮子”的商业泥潭和无形内耗。

在会上,VAST依托百度智能云提供的高性能云原生AI计算平台,获得了包括集群运维支持、全生命周期任务管理与训推加速在内的强大技术支撑。在这一基础的助力下,使其核心产品Tripo能够高效生成高质量的3D模型资产,并迅速渗透至影视特效与游戏开发等产业环节。

为什么领先的AI创企,都长在百度智能云上?

同样,在具身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灵生科技借助百度智能云在感知融合与实时决策方面的技术赋能,成功将其机器人产品从实验室推向服务与工业领域,更开源了行业瞩目的RealDualVLA框架。

百度智能云的价值在此凸显:它卸下了创企肩头的基建重担,扫清了技术迷雾,让创业团队得以将全部火力集中于产品核心价值的锻造与验证,实现了在AI时代融入商业场景的加速度。

二、扎根期:深潜场景,打赢垂直领域的“巷战”

当产品跨越可行性门槛,场景落地的“巷战”才真正开始。

缺乏行业数据与知识沉淀的AI模型,如同在陌生战场作战的士兵——纵有尖端武器,也极易陷入“实验室Demo完美,真实场景失效”的陷阱。医疗AI读不懂晦涩的病历术语,零售模型分不清复杂的商品材质,硬件设备在多变环境中频频失灵……这些场景化适配的溃败,成为许多AI创企难以逾越的第二道生死线。

面对这场硬仗,百度智能云扎进产业沃土,以技术为基,多年来的商业化运营经验为辅,选择“开放战场地图”作为战略支撑。其千帆ModelBuilder平台提供从数据处理、模型训练到上线部署的一站式工具链,创企可按需组合所需能力,快速切入垂直领域。更关键的是,百度在智慧办公、在线教育、智能客服等领域积累的数百个行业模型,形成可复用的“经验包”。

这相当于为创企提供了预置的行业知识图谱与场景化武器库,使其能直接在真实战场的高地上构筑工事。

某家医疗AI创企用百度智能云的平台,只花了3个星期就实现了从算法验证到临床部署的过程,成本还降了40%,这在传统业务流程中是难以想象的。

为什么领先的AI创企,都长在百度智能云上?

李未可科技的崛起也是场景深耕的典范。在其颠覆性的轻量化AI眼镜(音频眼镜30克,拍摄眼镜40克)背后,离不开百度智能云多模态解决方案注入的实用场景能力:“边拍边讲”通过即时图像生成专业解说;“AI随身记”实现2小时连续录音与多模态记录;128种语言实时互译与拍照翻译功能,精准切中自由行用户的核心需求。这些能力将传统旅游中分散的讲解、记录、翻译服务整合于一体,使产品从“技术炫技”升华为“场景必需”。

在电商领域,述信科技与百度智能云的合作则展现了另一种场景重塑。双方为某知名服装品牌应用图生视频、大模型选品等技术,贯穿从选品决策、营销创意到供应链响应的全链路,实现了“技术-业务-场景”的深度咬合。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深层逻辑:场景深耕的胜负手,在于能否站在行业积累的巨人肩膀上,将技术转化为解决用户痛点的场景价值。

三、裂变期:生态扩张,跨越规模化的“成本鸿沟”

当创企在垂直场景站稳脚跟,更凶险的挑战接踵而至——商业化扩张的“死亡谷”。

大模型调用量激增导致成本失控,单一创企难以撬动B端大客户的信任壁垒,生态资源匮乏使增长举步维艰。总之,算力成本高企、渠道拓展艰难、生态资源孤岛化,成为阻碍创企放大价值的三重枷锁。

百度智能云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成本管控+生态飞轮”的双引擎。在生存底线——成本控制上,其分布式云架构允许创企弹性调用GPU、昆仑芯、昇腾等异构算力,成本较自建数据中心降低60%;MLOps体系实现全周期自动化管理,把模型维护成本降低50%,将故障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显著降低维护成本。

为什么领先的AI创企,都长在百度智能云上?

而在增长引擎层面,百度智能云联合投资机构与政府机构发起的“AI创投加速计划”提供亿级算力补贴与专属融资通道,过去一年已助力20家企业完成亿元级融资。同时,百度整合C端(搜索、地图、文库)与B端(智能云客户网络)入口,为创企铺就“技术-数据-渠道”的商业化快车道。

比如,方直教育作为国内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商,其解决方案深度结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在开发过程中,百度智能云不仅在硬件层面(芯片、传感器等)提供协同设计,更在软件层面(语音识别技术、AI大模型)进行一体化整合。这种软硬协同的赋能,助力方直教育的解决方案成功覆盖了从B端机构级应用到C端消费级产品的广泛场景,实现了用户价值的全域触达。

由此可见,百度智能云生态的整合能力,为创企提供了从技术验证到规模落地的完整通路。

这种生态赋能的效果在其它实战中也有显现。游戏陪伴企业心影随形在百度智能云的技术支撑下,不仅实现了更沉浸的交互体验,更将业务版图扩展至日本、北美等全球市场。另一家游戏类企业KotokoAI则借助百度智能云的全球加速方案(CDN、跨云优化),成功部署跨洲际服务网络,提升全球玩家的流畅体验。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核心趋势:真正的护城河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将产品与场景红利通过生态协同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复利。当企业跨越成本陷阱并接入生态网络,规模化增长便从遥不可及变为水到渠成。

四、根基之力:百度智能云何以成为AI创企的“黑土地”?

当AI竞争从单点技术突破升级为全栈能力、生态协同与规模效应的系统竞赛,百度智能云能吸引众多创企扎根的深层逻辑逐渐清晰。其不可替代性,源于三大维度的深厚积淀:

全栈AI能力的深度耦合。在算力层,自研昆仑芯突破国产化瓶颈,百舸平台实现异构算力的高效调度;模型层,千帆平台不仅集成文心大模型等通用底座,更开放超过100个预训练行业模型;应用层,则提供覆盖多场景的解决方案。这种“算力-模型-应用”的垂直整合,为创企提供了从芯片到场景的无缝支持。

心智占位与规模验证的双重壁垒。百度智能云作为国内最早提出“AI云”战略的厂商,持续定义行业范式。其连续5年领跑AI公有云市场的战绩,以及服务数百家AI创企、支撑高并发复杂场景的实践经验,形成了强大的信任背书。

从技术赋能到商业共生的生态升维。百度智能云的本质价值,在于系统性破解AI创企的“不可能三角”。技术深度上,开放全栈能力避免重复造轮子;迭代速度上,工具链与行业模型加速场景验证;成本控制上,弹性算力与MLOps实现精益创新。

而更深层的竞争力,是其构建的“自生长型生态”。

区域孵化上,武汉千帆创新中心等基地推动产业链本地化协同(首批23家企业入驻,超60%为精密制造与云生态伙伴);人才培育上,“文心杯”创业大赛以最高单项目7000万元扶持解决“没技术、没方向、没资源、没资金”等痛点;“大模型行业合伙人计划”开放10亿商机,提供1000万元大模型市场专项资金,100万人次大模型人才培训,目前生态伙伴已深度参与70%的头部客户项目交付,预计今年内实现100%的伙伴联合交付,正在形成愈发强劲的生态合力。

AI创企选择百度智能云,本质是选择一条“低风险、高确定性”的进化路径——这里既有造轮子的工具箱,也有拓荒者的路线图,更有同盟者的资源网。当心影随形、李未可、VAST们在百度智能云上成长为参天大树,其枝干交织成的已不仅是企业集群,更是中国AI产业森林生态的坚实根基。

这场始于技术赋能、成于生态共荣的实验,正将技术理想主义的星火,燃成AI产业变革的燎原之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商纪”,作者:独孤依风。

来自新商纪,发布者:新商纪管理员,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times.net/10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新商纪管理员新商纪管理员
上一篇 2025-08-12 14:21
下一篇 2021-09-14 16:3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