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拖累还是自身问题缠身 渤海银行如何走出泥淖?

多事之秋的渤海银行又迎来监管部门的当头棒喝。

2800.png

【蓝科技观察】继2022年受监管部门处罚之后,2023年2月,多事之秋的渤海银行又迎来监管部门的当头棒喝。

2月27日,银保监会披露一项行政处罚信息显示,渤海银行因理财业务数据错报等十三项违法违规,被银保监会罚款860万元,这是继2022年受到监管部门处罚之后,又一违规行为被披露出来。

另一方面,去年8月国美欠渤海银行70亿元债务到期,获得半年展期后,又快到了国美应归还渤海银行债务的时间节点了。

问题是,国美拿什么归还渤海银行的70亿欠款?渤海银行近年来问题频发背后,是自身问题还是受国美拖累?

打开渤海银行的发展画卷,就会发现近年来,成立于2005年的渤海银行却因为经营合规性问题和风控不足频频卷入舆论口水战。

作为曾经家电渠道老大——国美的最大债务人却难以回收债务,和江西民企济民可信的“28亿元事件”至今仍未有定论,各地分行或因为违规发放贷款,或因为贷前尽职调查不到位等问题一再上榜当地监管通报名单。

甚至被媒体犀利评价为“一年至少违规7次”,负面舆情在消耗渤海银行企业信誉和形象的同时,也成了拖滞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究竟谁拖累了渤海银行?

一、国美大厦将倾,70亿债务归还遥遥无期

在借款给国美之时,渤海银行显然是对黄光裕的“东山再起”充满了想象空间。对他在出狱归来在国美控股集团高管会上“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的豪言壮语深信不疑。

但是18个月后,这个“18个月复兴计划”就被宣告失败,取而代之的,是“2023年实现较高盈利并达到以往较高水平,2024年达到历史最好水平,2025年明显超越历史最好水平”的全新目标。而给渤海银行留下的,是高达70亿元的债务敞口。

比起“画饼式”的新计划、新目标,国美的债务人更在乎国美究竟能不能把债还上?以及什么时候还上?

没有人会想到,曾经帮黄光裕登上过首富地位的国美会陷入如此严重的债务危机。数据显示,目前国美的负债报表已累积到了585.67亿元,其中,计息银行借款及其他借款合计280.56亿元,而渤海银行,是国美的第一债权人。

国美从渤海银行借的贷款已在去年8月到期,风险敞口高达70多亿,经双方沟通,国美再获半年展期。关于国美是否能在半年后顺利归还这笔债务,我们试着从国美的经营实际中去找寻答案。

在国美公布的2022年中报中,已公开进行风险提示“未来运营可持续性存在不确定性,公司已审慎考虑多项计划和措施以减轻财务困难及流动资金问题”,国美已明晃晃将企业的经营困境敞在了世人眼前。

结合国美去年上半年打了对折的营收和超50%扩大的净利亏损,以及黄光裕夫妇去年9月的再度疯狂减持套现、国美大规模裁员、停发员工工资、断缴社保等种种行径来看,国美可持续运营的不确定性,反而成了确定性

事实上,据《财新周刊》方面消息披露,北京市政府已于去年8月初成立专办小组开始介入国美资产重组,并召开过两次联合债权人会议。但至于国美在会上提出的解决方案,债权人并不买账,这也使得整体事项进程缓慢,悬而未决。

面对危如累卵的债务,如今的国美已不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家电老大哥。拆分业务出售,变卖资产成了它的回血求生之道,操作空间也在被不断压缩,昔日首富已快到“卖无可卖”的境地。

在展期到限之时,渤海银行是否能够收回这笔贷款,答案似乎已经是昭然若揭的。

二、28亿至今仍悬空

国美的业务困境让渤海银行的贷款难以及时回收,和民营企业济民可信的28亿悬案至今仍持续透支着渤海银行的信誉。

2021年,围绕渤海银行南京分行与江西民营企业济民可信的“28亿元存款案“闹得案沸沸扬扬,一时间将渤海银行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复盘整个案件始末,起源于济民可信子公司无锡济煜山禾药物股份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於江华在去年8月接到的一通电话,电话中,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业务员询问企业是否正在办理一笔存款质押业务。

据济民可信方说辞,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无锡山禾药物和南京恒生制药在南京分行购买了33亿元的“新易存”存款产品,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在两家子公司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33亿存款中的28亿元进行质押,质押给了一个与济民可信毫不相关,且被央企公开”打假“的”伪央企“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被该企业进行票据融资提供质押担保。

对此,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却并不认账,声称济民可信方不仅知情,还收取了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的高额利息。面对渤海银行南京银行的”泼脏水,济民可信方怒不可遏,接连在官方自媒体上发出《济民可信: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和《济民可信:再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直指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暗中勾结,知法犯法、欺骗客户、伪造公章、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和侵害客户的合法权益。

伴随着公安的介入,案件也在一点点推进着,尽管截至目前整个案件未有定案,济民可信的28亿存款仍然悬空,但是渤海银行方面,已有多名涉事员工接连入狱。

三、当风控开始失控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风控能力水平是关乎其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无论是国美的高额敞口,还是济民可信的28亿悬空,都充分暴露出渤海银行在内部管理体系、内控体系的严重不足。

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发布的信息显示,2021年全年渤海银行一共被处以9720万元的罚款,在罚没金额最高的前10大银行罚单中排名第三。处罚事由包括地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贷款不合规、违规向资本金不足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向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重大关联交易未经董事会批准、一般关联交易未按程序审批等34项问题。

然而即便经历了2021年的惨痛教训,渤海银行似乎依然没有在2022年痛定思痛“改过自新”。

去年3月,根据银保监会通报,渤海银行在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数据质量领域存在15项违规,被罚360万元。9月,渤海银行福州分行因涉及贷前调查不尽职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375万元罚款,分行5名相关责任人也受到警告、罚款处罚。11月,渤海银行杭州分行因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110万元,北京分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被罚50万元……

作为城商行系统的一员,渤海银行的经营失序、风控失控,影响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品牌和声誉,更是损伤了整个城商行系统乃至是整个银行体系的“颜面”。

在国家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渤海银行理应认识到自己现存的问题和风险,从源头入手,严肃追责,对现行的制度体系进行查漏补缺,构建更加完善、科学、严谨的风控体系,强化全行人员风险意识和道德教育,切实履行金融机构的主体职责,让银行结构发展趋于良性,让金融风险隐患无所遁形。

若渤海银行还不及时纠正经营发展路线中的偏差,拖累它的将是自己,而不是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新商纪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btimes.net/68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8 08:56
下一篇 2023-03-01 14:06

相关推荐

  • 国美重燃“价格战” 这次是真的了

    品质和价格之外,是国美不断提升的服务品质和用户体验。从“家·生活”战略到双平台模式,从开放供应链到娱乐化零售战略,从九九会员到“闪店送”服务,都是以提升用户体验为出发点。如果说“真快乐”APP的上线是国美大踏步转型,坚持创新,勇于做自我变革的体现,那本次的5.1大放价就是对国美不忘初心的最好印证。就像创始人黄光裕曾提到的,“国美、家美、生活美”是国美的初心,也是国美一直的追求。

  • 陷入焦虑的岚图汽车 东风高端梦恐难成

    岚图汽车今年则开局不利,根本原因要归结于岚图FREE产品定位不够清晰以及品牌力不足。如今迎来第二款产品梦想家,东风如何越过这个泥坎,显然将会是关键。岚图汽车能否成为东风自主扭转乾坤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2022-04-15 智出行
    340
  • 美团三季报点评:营收利润双升,未来行业竞争可能加剧

    从整个财报来看,表现不错,但是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预计后市增速会下降。三季度美团外卖业务是市占率已经达到了第一,后期很难以取得更进一步的市场份额,因此四季度的业绩增长放缓的大概率,预计和三季度持平。2019年第三季度美团综合毛利率已经由2018年第二季度的18.8%提升至2019年第三季度的36%,这一水平已经过了众多同行。

    2019-12-03
    4.0K
  • 小米这波操作抓住了年轻人

    【蓝科技报道】小米手机再添新军。继小米MIX系列和小米数字系列之后,9月27日,小米手机又迎来了全新的成员——小米Civi系列。作为小米CC系列的升级版,此系列产品的定位也愈发地清…

    2021-09-29 新商专栏
    797
  • 加密熊市背景下 NFT市场众生相

    很多玩家说越来越看不懂现在的 NFT,但其实,一旦更广泛的加密市场暴跌,NFT、DeFi、以及其他垂直领域都会受到影响,而「躺平系」、「暗黑系」、「摆烂系」NFT 或许只是为了苦中作乐,让加密社区成员在压抑的市场情绪中找到一点乐趣。

    2022-06-18
    378
  • 隐秘渠道战事:谁造就了中国新首富?

    农夫山泉旗下的中高端品牌均与便利蜂有过深入合作。

    2020-09-16
    1.0K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